2015
1月
31
19,626
由德國歐馬汽車代理導入台灣、源自英國的賽車品牌 Caterham,以其簡易卻樂趣十足的產品特色,在全球市場上獲得許多熱血消費者的肯定,原因無它,這是一輛售價不高,但同時也能盡情享受駕駛樂趣、賽道熱情的作品。導入 Caterham 的德國歐馬汽車,也企圖將產品特色及優勢帶給國內消費者,因此規劃了一系列課程的甩尾體驗營,以及採用相同車輛、以技術一較高下的統一規格賽。
不過,從 2012 年 9 月下旬宣佈取得臺灣代理權之後,德國歐馬汽車就遇到了瓶頸,因為其預計導入國內販售的 Roadsport 120/175、Superlight 120/R300 SV 等作品,雖然在歐美都能通過法規認證,合法領牌上路,但在臺灣更為嚴峻的法規下,卻遲遲無法領牌。這也嚴重影響 Caterham 原本預計在臺灣進行的多項推廣計畫,直到 2014 年 11 月下旬,Caterham 終於得以合法於國內領牌上路,Caterham 的多數車款,除了能夠暢意馳騁在賽道上,也終於能行駛於一般道路享受拉風樂趣。
Caterham 車款的起源,乃是 Lotus 品牌創辦人 Colin Chapman,打造了名為 Seven 的作品,單體式車身設計、外露式設計的前輪,構造簡單輕量並包含多元可能性;而這有如方程式賽車的樣貌,與賽車活動的直覺連結,就是統一規格賽事,「甩尾」似乎與方程式的造型,關聯性似乎有點牽強,想像一下 F1 賽事,或許車手慶祝勝利時會來個定圓甩尾帶動氣氛,但 F1 參加甩尾賽事?倒是挺新鮮的。
帶著這樣的疑問前往臺中,參加總代理所舉辦的這場體驗營,與擔任教練一職的 Alan Parkes 詢問,這位擁有多項國際 A 級教練資格的英國人表示:甩尾課程除了是強調 Caterham 車款所擁有的性能與駕馭樂趣外,更重要的,是透過學習甩尾的操作,駕駛人也更能夠掌握車輛動態,對車輛有更深一步的了解,也意味著實力將更上層樓。德國歐馬執行長羅達仁在活動會報中也說到,將 Caterham 品牌在歐洲舉行的甩尾與統一規格賽導入,就是期許能透過這些活動,讓消費者更能了解 Caterham 品牌魅力所在。
輕量化設計的 Caterham 車款,入門的 Roadsport 120,搭載的是源自 Ford 之 1.6 升直列 4 缸汽油引擎,動力數據為 120 匹以及 15.9 公斤米,車重則僅達 550 公斤,優異的馬力重量比代表驅動之後輪擁有厚實力道;而總代理在活動中所安排的教練車款,特別前輪胎壓降低至 20 psi 來增加接地面積,提供負責轉向的前輪更好之抓地力,後輪胎壓則為 50 psi,如此設定下教練車呈現前低後高的蹲踞之姿,同時也拆掉後軸的防傾桿,讓後輪更為靈活好動,甩尾更加容易。
由於是入門課程設定,因此活動安排分成兩區,在 A 區中的錐筒擺設間距較近,用意在於所有與會學員能夠先行掌握後輪滑動的方式,而 B 區的錐筒擺設方式則間距較為開闊,乃是練習將甩尾動作進行連貫的區域。活動流程乃是每一輛車都會有工作人員陪同,先行駛至 A 區,工作人員會講解如何讓車輛動力滑胎,1 次繞行 1 個錐筒;踩著離合汽、同時右腳油門深度保持在引擎轉速 4,000 轉至 5,000 轉之間,隨後左腳快速鬆開離合器。
由於力量大幅從後輪輸出,此時後輪明顯呈現躁進的滑動狀態,只要輕轉方向盤,車尾就會朝反方向擺動;理論上來說相當簡單,因為扭力大幅輸出而讓驅動輪的後輪容易滑動,透過負責轉向的前輪來掌控車尾甩動方向,就能如同鐘擺一般左右甩動。
然而理論終歸只是「理解用」的論述,實際操控時會發現,如何掌握車輛重心、油門輸出時機、以及最重要的方向盤轉動幅度等,都是無法順利掌控車輛,甩出漂亮又帥氣的姿態,反而常常會陷入原地旋轉的失控窘境中。
事實上,甩尾是一種失控狀態,以筆者個人經驗來說,就像是雨天騎乘摩托車、並在緊急煞車時「巧遇」抓地力較差的斑馬線白漆,只要車身不是保持直線狀態,很容易就會完成「滑胎」;而甩尾體驗課程就是學習掌控這種失控,因為如果如果動力不足時,後輪很容易就找回抓地力而不再失控,甩尾就不成功了,如何讓車輛「失控」並掌握這種失控,就成為甩尾體驗的重要課題了。
一如 Alan Parkes 所講的,甩尾體驗課程乃是透過學習甩尾操作,駕駛人也更能夠掌握車輛動態,對車輛有更深一步的了解,最重要的,乃是在安全無虞的場地練習並有教練指導;總代理預計 2015 年將舉辦 10 個梯次,每梯次限額 32 位 (學費新臺幣 16,800 元),並有 4 種不同繞錐訓練、以及不同階次課程,目的就是透過甩尾課程,學習駕駛技巧與車輛掌握,更重要的,是感受 Caterham 車款的魅力所在。
最近瀏覽車型